不吼不叫的教育,其实一点也不难!掌握这些方法很重要

   时间:2022-03-16 16:17 来源:璟舒说

  作为一个早期教育者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妈妈,经常在工作与生活中听到很多父母们说,每天在跟孩子沟通时总会忍不住大吼大叫。

  例如让孩子穿衣服,好好说不管用,一定要大声吼叫催促后孩子才能去做。

  再比如,当孩子吃饭时,妈妈提醒了无数次抓紧时间吃饭,孩子仍然慢慢悠悠,忍无可忍之后大声吼了孩子几声,孩子才加快速度,将饭吃到嘴里。

  对此父母们就会很困惑!

  为什么好好说话不管用,

  只有大声吼叫后,孩子才会行动呢?

  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在中国的很多幼儿园和学校中,老师们的常态也是面对几十个活蹦乱跳嬉笑打闹的孩子,正常说话与组织秩序根本不管用,也必须要大声吼叫后孩子才能听指令,也因此中国的幼儿园老师都患上了一个职业病—咽炎。

  对于这种吼叫式的教育,真的无解吗?

  上个月我听到一个美国专家的讲解中,有一个内容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在美国,老师对于每一项孩子的行为规范都有清晰的量化标准,从上学的第一天就开始给孩子渗透不同场合交谈时音量的控制,一共有五个层次的划分,老师与孩子们沟通时也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

  当孩子打破或者超过了这个标准时,老师会走到孩子的身边去提醒孩子。

  而有了标准后,孩子就会自我提醒,甚至孩子们之间也会互相提醒,时间久了慢慢地成为了每个孩子内心中的一个行为规范准则,谁都不会破坏。

  比如:根据美国幼儿园中的音量标准。老师在做每一个环节游戏之前,会提前告诉孩子,这个环节我们需要的音量标准是多少?

  当告诉孩子音量是“0”,这个环节孩子是要保持安静,闭上嘴巴。

  当告诉孩子音量是“1”,孩子只能说悄悄话。

  当告诉孩子音量是“2”,这个时候,孩子与小朋友之间可以正常交谈。

  当告诉孩子音量是“3”,需要孩子用洪亮的声音,大声、自信的讲话。

  当告诉孩子音量是“4”,孩子们可以用户外音量,在室外进行交流。

  可是在中国的婴幼儿教育中,音量是我们特别忽视的一个问题,家长们对孩子说话在音量方面户外与室内是没有清晰划分标准的,甚至在家里家长着急了,发脾气了大吼大叫的训斥孩子也是常事,可是追根究底其实是我们并没有给孩子一个标准,告诉孩子并以身作则的为孩子做榜样。

  其实大吼大叫的家长往往都是在教育中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经常生活在吼叫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也会变得听觉免疫,听觉迟钝,甚至听而不闻,选择性去听或者产生听觉疲劳,导致反抗心理。而对于一些本身无意识下就犯了错,遭到家长大吼大叫的批评后还会受到心理伤害,变得心惊胆战,觉得家长情绪多变。

  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变大吼大叫的现状,请继续关注下一期的文章,通过一本《大吼大叫的企鹅妈妈》,帮助家长与孩子进行温和教育。

  教育是一种修行/成长是一种陪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视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