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基金总经理谭晓冈解读公募行业《意见》

   时间:2022-05-05 17:01

  近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支持公募行业差异化发展,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等,16项事关公募基金行业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详细举措,为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

  《意见》发布后,多家公募总经理和董事长积极解读政策和响应政策号召,易方达基金总经理刘晓艳,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李文,广发基金总经理王凡,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大成基金总经理谭晓冈,海富通基金总经理任志强等公募“掌舵人”解读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一项针对公募基金行业影响深远的监管举措,将重塑公募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并将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向新高度。

  大成基金谭晓冈:差异化发展将是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公募基金公司需要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聚焦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指出,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做优做强公募基金主业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促进形成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与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协同发展、良性竞争的行业生态。在当前公募基金行业中,差异化发展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怎样的长远影响?

  谭晓冈:在《意见》提出的16条改革措施,“差异化发展”居于首位,可见其重要程度。客观地说,之所以如此强调差异化,主要是因为当前公募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产品布局日趋同质化,产品发行数量越来越多,上万只基金产品给投资者选择造成较大困扰。在此模式下,行业已经形成较强的马太效应,中小基金公司弯道超车变得越来越难,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从海外成熟资管行业的发展来看,资管机构根据细分行业、目标客群及产品特征,聚焦自身专业优势,打造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在差异化经营中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我们判断,差异化发展将是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公募基金公司需要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聚焦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最后,就公募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从客户资源、牌照优势、资源投入、专业基础等角度看,未来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将呈现少数全能型服务商和大量特色型服务商共同繁荣成长的竞争格局。资源仍然将会逐渐向头部机构聚集,提早布局的大型资管机构将会获得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由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深度、广度和复杂度,大量提供资产配置、养老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服务、股权投资等差异化、特色化的行业机构也将繁荣成长,它们是“小而美”的代表。

  总结而言,差异化竞争将会突破行业零和博弈的桎梏,推动公募行业形成既激烈竞争又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要求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提出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壮大基金管理人队伍,一方面会壮大行业力量,一方面也会加剧行业内卷,你如何看待竞争对行业发展的作用?

  谭晓冈:其实公募牌照一直都是开放的,2016年至今,有37家基金公司先后获批成立,成立的背景囊括了外资、券商、期货、私募、个人等多元类型,为公募基金行业注入了新的竞争力量。再加上近年来,带有明显公募性质的银行理财子纷纷成立,部分券商资管对资管产品实施公募化改造,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伴随着诸多新生力量的入局,我们发现,它们虽然加剧了行业竞争,但也壮大了行业力量,提升了行业治理水平,推动了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在这么多竞争者加入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没有陷入内卷消耗,而是携手推动了行业整体的做大做强。

  所以,我认为行业发展还远没到存量竞争的阶段,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仍将处于增量发展阶段。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养老金市场前景广阔,中国资管行业的潜力是巨大的,未来的市场容纳量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种背景下,行业竞争者不断增加,会激励从业机构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个行业蛋糕越做越大,让广大投资者最终受益,也让整个行业最终受益。

  首先,差异化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与资本市场的长远建设。公募基金作为整个大资管行业中占据最大份额的细分领域之一,在构建强大资产管理行业,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通过实现差异化发展,支持头部机构做大做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金公司,形成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与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增强国家金融实力。

  其次,差异化发展有利于行业内部有序竞争与发展。公募行业经过24年的发展,在行业规模和机构数量上实现飞速增长,机构类型较为完备,头部效应较为明显,部分中小及次新机构也逐渐精耕细分领域,实现错位发展。在此格局下,鼓励各机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协同发展、良性竞争,推动构建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

  最后,差异化发展也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投资者必将成为行业差异化竞争的最终受益者。鼓励不同机构实现差异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百花齐放的行业格局,探索机构特色化发展路径,培育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有效提升行业整体的投资管理、客户服务、产品创新等能力,满足广大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有效解决客户痛点,提升客户投资体验,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让投资者真正分享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要求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提出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壮大基金管理人队伍,一方面会壮大行业力量,一方面也会加剧行业内卷,你如何看待竞争对行业发展的作用?

  谭晓冈:其实公募牌照一直都是开放的,2016年至今,有37家基金公司先后获批成立,成立的背景囊括了外资、券商、期货、私募、个人等多元类型,为公募基金行业注入了新的竞争力量。再加上近年来,带有明显公募性质的银行理财子纷纷成立,部分券商资管对资管产品实施公募化改造,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伴随着诸多新生力量的入局,我们发现,它们虽然加剧了行业竞争,但也壮大了行业力量,提升了行业治理水平,推动了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在这么多竞争者加入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没有陷入内卷消耗,而是携手推动了行业整体的做大做强。

  所以,我认为行业发展还远没到存量竞争的阶段,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仍将处于增量发展阶段。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养老金市场前景广阔,中国资管行业的潜力是巨大的,未来的市场容纳量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种背景下,行业竞争者不断增加,会激励从业机构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个行业蛋糕越做越大,让广大投资者最终受益,也让整个行业最终受益。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对外开放方面,《意见》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支持优质境外金融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扩大持股比例。公募等专业资管机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提升基金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谭晓冈:境内机构“走出去”正当其时。在大资管行业中,公募基金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基于市场开放程度、监管模式及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香港成为内地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首选地。早在2005、2006年,证监会即允许内资机构到香港展业。境内机构“走出去”,有利于其参与多元化的全球市场,拓展资产配置范围,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与此同时,在更加国际化、专业化的舞台参与竞争,也有助于境内机构拓展视野,吸收借鉴先进经验,更新迭代自身的管理理念和体系。

  境外机构“引进来”作用积极。2020年8月,全球知名资管机构贝莱德拿下公募牌照,富达和路博迈等海外巨头的公募资格也先后获批,另有多家外资巨头正在积极筹备进入中国公募市场,再加上数十家基金公司的中外合资背景,境外机构已成为公募行业一股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境外机构纷纷“引进来”,在带来更多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成熟的理念、系统和体系,推动境内机构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其海外投资经验也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境内机构积极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吸取过往经验教训,格外重视投资风险和挑战。要苦练内功,不断加强团队建设,持续锻造投研能力,大力开拓投资视野,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要求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切实提高公募基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推动公募REITs、养老投资产品、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等创新产品发展。开展产品创新和支持实体经济,是满足投资者需求、回归资管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本质要求,你对这一要求如何解读?

  谭晓冈:公募基金产品进入门槛低、申购渠道多元、运作透明,已成为满足投资者需求、实践普惠金融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还是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对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积极意义,着力推进产品和业务创新,能够有效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流向更具备增长潜力的创新企业,如服务中小创新企业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主题基金,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的公募REITs,致力于央企结构调整的区域性ETF产品,改善客户投资体验的公募投顾业务等,都是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需求的典型代表。

  展望未来,在大资管时代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在服务实体经济仍然大有可为,应当回归行业初心,坚守资管本源,强化担当作为,从供给端出发,大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服务于国有资本管理、区域协调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企业发展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要求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推动基金管理人加大人力、资本、研究等资源投入,加强多资产配置和投研能力建设,切实提高中长期资金服务水平。针对如何提升中长期资金,让资金进的来,留得住,贵司有哪些好的想法和举措?

  谭晓冈:中长期资金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压舱石,对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长期资金不足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中长期资金占比,需要从“进得来”和“留得住”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

  一是扩展长期资金来源。这主要解决“进得来”问题。从海外经验来看,养老金是最重要的长钱来源,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又是最主要的养老金来源。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应抢抓发展机遇,勇担时代责任,在服务国家养老事业上实现更大作为。

  二是着力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这主要解决“留得住”问题。未来,公募基金可以从投资研究、产品设计、投资者教育、客户陪伴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

  三是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这也是解决“留得住”问题。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应继续发挥投研优势,实现长期资金的保值增值,这是解决“留得住”问题的核心要义。

  在公募基金行业层面之上,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加强监管协同,统一顶层设计,稳定市场预期,持续推进市场改革。这其中,资本市场改革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建立以注册制为核心、高度市场化的市场定价和准入体系,另一方面要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努力构建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视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社会经济报
社会经济观察!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